第12章暗流、严冬

葬礼过后没几天,身为景王的赵栩便不得不返回封地,事实上,这次赵栩的私自回京本就不被皇家律法所容许,只不过陛下念其宅心仁厚,忆母真切,这次破例不追究,如今必须要回景鸿郡。

临行前赵栩最后抬头看了一眼冷漠高大的皇宫,知道自己下次再回来将分胜负,已跟诚王达成共识,出乎意料,这位貌不惊人的四弟似乎也并不满足于现状,同意全力协助,至于具体内容如何便不得而知,只知崔生在玉芝公主死后,被诚王要来明皓殿,成为心腹。

一位妃嫔和公主的死亡并不会对整个大成王朝产生什么影响,事实上,行乞者仍旧为填饱肚子冥思苦想;农民希望下一场大雨,拯救赖以生计的田地;普通百姓还是在盼望下一次轻徭薄赋;官吏依旧对这个月的政绩裁定发愁。

梦失魂藏身京城里某个隐秘之处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早在那所谓的“俎罚司否监”来问询时就被自己发现了,身为杀手榜在榜杀手,他这次接下了一个十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为了实现目的,布局筹划良久,终于等到了良机。当全城为云妃和玉芝公主举孝时,不少人耳边隐约听到有声音哭诉,更是有人宰杀家猪后从内脏里取出“成失其赵”的字条,顿时人心惶惶,流言渐起,更有有心人推波助澜。

一时间各种负面传闻甚嚣尘上,甚至有让皇帝退位让贤,颁布罪己诏的说法。太子殿下早已焦头烂额,他才不信什么死人显灵之类的鬼话,只不过要让这些被煽动的愚民冷静下来,恐怕真得下点功夫。

一个月后,事态逐渐严峻,禁卫军叶统领宣布宵禁,同时全城戒严,调查幕后推波助澜之人,虽没有抓到血鸦杀手,却打扫出来一些心怀鬼胎之人。其中一名散布谣言的萧姓泼皮被禁卫军当场抓获。

却说这萧泼皮与工部尚书萧枕沾亲带故,自家子侄犯事,萧大人无妨,只得前去东宫求见太子,撇清自己,请求太子从轻处置。

赵东来心知肚明,可是如今需要朝廷展现公信力,便决定那泼皮当街斩首立威,宣布其不轨图谋,此举一出,萧大人尽管心底不乐意,也不好说什么,不过和东宫却有些貌合神离。却说皇城治安在禁卫军的雷霆手段以及太子的施恩双重手段之下,渐渐回到正轨,背后之人似乎偃旗息鼓。

永盛三十五年十月,陛下下达旨意,颁布罪己诏,并称龙体有恙,不宜处理朝政,打算退位,让太子提前继任皇位。一经宣告,天下震动,朝廷暗流涌动,各怀心思者不计其数。

在这种情况下,礼部忙的不可开交,终于定下于明年正月初十进行新皇登基仪式,与此同时,诸多权柄陆续交接,许多之前跟东宫关系不冷不热的大臣纷纷示好,表达尊敬。太子殿下兴奋之余也更加忙碌,将重心放在继承皇位一事。

永盛三十五年的冬天似乎格外难捱,许多生命都将注定于这个冬夜逝去。崔明海病死了,到死都没有当上他心心念念的杂务总管。

崔明海虽然在宫外有家人,不过由于自己阉人身份,早年已不怎么来往,只不过定期托人向宫外带去一笔银子,算是给自己未尝谋面的子孙一点补偿。崔生将崔明海草草埋了,默默注视着那座荒坟,不知道在想什么。

永盛三十六年正月初五,按照律法,为了见证新皇登基,外地分封的皇子都全部赶了回来,然而皇家血亲注定以悲剧收场。

正月初六,常皇后控制禁卫军,原本直属于陛下的黑剑铁卫不知怎地也听命皇后,重兵隔绝宫内外,将皇宫围了个水泄不通,赵东来得知事变,想联系始终支持自己的三弟赵燃,希望他调动兵马来支援,却迟迟得不到回复。

赵东来六神无主,不知是景王还是诚王要对自己出手,但认为自己身为东宫占据正统,对方即便杀了自己,也难得民心——背负叛逆罪名,不可能名正言顺坐上皇位。

正月初七,景王赵栩发布檄文,亮出太子十一项罪名,其中一项使命赫然直指陆东来与公主、云妃之死有直接关联,更是抛出重磅消息,永盛皇帝遭遇太子毒手,早已驾崩,这些天太子秘不发丧,假传御旨,为了事情不败露,实现篡位野心,自导自演了一出退位戏码。

最后赵栩声泪控诉赵东来德不配位,建议废黜东宫,另立贤才。一石激起千层浪,百官震动,各方暗中行动,事态愈发失控。

正月初八,一封先皇遗诏流出,写明永盛皇帝既知时日无多,东宫才德有缺,诚王聪慧孝顺得圣心,死后由四皇子诚王赵咏继承皇位,此诏由诸多大臣反复辨认,确为先皇亲笔御旨不假,纷纷站队声讨赵东来,逼迫让位。

正月初九,赵东来知大势已去,自刎于府中,赵燃听闻事情败露,企图联系琅岐郡起兵谋反,却死于部下哗变。大局已定,赵咏传令安抚各地,消除隐患。

正月初十,登基仪式还是照常举行,只不过继任的新皇从废太子赵东来变为了诚王赵咏——不过这跟大多数人都没有关系,心怀忐忑的不过是之前对诚王疏离的那一小批人。

新皇上位,宣布改国号承圆,当年即为承圆圆年,史称成文帝,成文帝上位追念先皇永盛皇帝为成英武帝,大赦天下。

成文帝在位二十五年,文武兼备,勤政更甚先帝,大成王朝经济政治迅速发展,这一时期被誉为“承圆之治”。

相传成文帝身边总有一位沉默寡言的崔姓太监侍立左右,这位武功高强的太监帮助文帝消除无数次暗杀隐患,是文帝最信任的人。

文帝驾崩后崔太监与太皇太后扶幼帝登基,是为显明皇帝,这位叫崔生的大太监被封为帝师,朝中无人不尊称“崔公”,权柄宣赫前无古人,当然,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