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9
“情绪主义”
洛嘉英看着搜索引擎框中的名词,再次确认自己没有输错字。
回车。
“情绪主义,通常意义上分为心理学和哲学两种不同的概念,且在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定义及应用。在心理学领域,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詹姆斯兰格理论作为情绪的外周理论,第一次强调了情绪作为一种知感,其在身体变化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在哲学领域,情绪主义最早起源于非认知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元伦理学理论,不同于规范伦理学,着重强调了道德判断的非客观性,任何的道德判断首先应当被当做是个人情绪的表现,而不具有认识意义……”
洛嘉英仔细的阅读着屏幕网页上的每一个字,片刻后,她有些无奈的叹了口气。
不知所云、一无所获。
“诶,嘉英学姐对心理学和哲学也有研究吗?”
旁边的女生凑过来半张脸,好奇的看着洛嘉英的屏幕。
下午的专业课结束后,洛嘉英和音乐部的同学们例行去图书馆归还乐谱,她便顺路借用了图书馆的电脑。
“没、没有啦。”
洛嘉英尴尬的摆了摆手。
“只是前两天偶然看到这个词,就有些好奇。”
“情绪主义吗……”
旁边的女生抿着嘴唇,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嘉英学姐你看看这个。”
女生扭过头去,回到她自己面前的电脑前,随着少女在键盘上飞速的敲打,屏幕上的窗口如同走马灯般快速切换着。
洛嘉英看得出来,对方对电脑操作的熟悉程度远胜于自己,这让同样处于信息时代的她感到有些惭愧。
片刻后,一条网络链接发到了洛嘉英的通讯窗口上。
“情绪主义画派,又称光感派。最早为了区分于印象派和表现主义,由佛罗伦萨艺术史教授、意大利当代艺术评论家卡维德·埃里克森于20世纪末提出。作为一种新兴艺术,相对于其他艺术流派而言,情绪主义着重强调了不可见光在作品中对于感受的影响。随着该艺术的影响力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科学家、社会学家等社会各界人士加入到对该艺术的探讨和研究中,由此不可见光在人类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进入到公众视野。”
洛嘉英看着屏幕上的文字,虽然还是有些疑惑,但总比心理学和哲学术语来的容易理解。
“该艺术流派最初起源于巴黎,通常认为1991年签署《巴黎协定》的国际会议上所展示的以和平为主题创作的《白鹄》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幅光感派作品。1992年,随着蓬皮杜中心斥以巨资购入该画作,该流派第一次在欧洲艺术圈内获得广泛关注。1994年,美国《时代》周刊编辑罗伊·史密斯首次使用‘情绪主义’这一名词向公众介绍了这一流派,后续卡维德·埃里克森在他的著作《后现代艺术批判》中详细的分析了该美术流派,并使用‘光感派’作为这一美术流派的代称。”
光感派……洛嘉英在心中默念着这个词。即使是非美术专业的她,也知道在美术中有着印象派、野兽派、抽象派等诸多流派,且因为夏木优的缘故,她大致对这些作品也有着一些基础的概念。例如印象派强调的外光作画、野兽派的色与形、抽象派的非具象等等……
但对光感派,她确实是第一次听说。
“嘉英学姐果然对贝希学姐相当在意呢。”
旁边的女生咧着嘴笑。
“为、为什么这么说?”
“毕竟贝希学姐就是‘光感派’的画家呀。”
女生将网站页面翻到底端。
“由于光感派作品需要运用到特殊的不可见光颜料,因此这一流派在即使掌握了理论知识的情况下也往往难以复现。通常认为在创作光感派作品时需要创作者借助特殊的光感仪器,和掌握相对应的光谱学知识。这大大增加了作品的创作难度。也因此,严格意义上的光感派创作者极为稀少,截止2012年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发表的《西方艺术家及其流派和作品盘点》,光感派也仅仅只有贝希·罗伊一人在列。”
“关于争议:本世纪初,《后现代艺术批判》一书引起争议,书中关于艺术分类的合理性遭到质疑。有人认为书中介绍的光感派作品其实并不具备通常意义上的审美价值,比起艺术作品,应将其视为出于某种政治目的的表达手段。部分言辞激烈的艺术家更是将光感派作品描述为‘奇技淫巧’,与艺术创作的核心理念背道而驰。”
洛嘉英静静的看着网页上的文字,忽然想起她看过的一些书,以及那些时代下一个个具体的名字,像是惊涛骇浪中起落的蜉蝣。
“由于巨大的舆论压力和难以创作的事实因素,其后光感派被束之高阁沉寂多年。直到2011年10月24日,名为《声色犬马》的讽刺作品在蓬皮杜中心展示并引起广泛关注,光感派才回归公众视野。”
“《声色犬马》在创作上沿用了光感派的核心理念,既不可见光对与感受和情绪的影响,且加强了其在情绪表达上的感染力。比起上世纪的《白鹄》和本世纪初曾短暂展示过的《悬崖与白塔》,《声色犬马》的创作者将表达的对象回归到作者本身,第一次向公众展示了光感派画家独特的内心感受,也将光感派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同年年底,《声色犬马》创作者贝希·罗伊小姐受到法国总理接见,《时代》周刊也在圣诞节特辑中首次以个人形式采访了光感派画家贝希小姐,并将其称为‘21世纪第一位天才’。”
“21世纪第一位天才……”
逐字看完百科上所有的文字,洛嘉英喃喃自语。
如此具有冲击性的称谓让她感到有些恍惚。
“贝希学姐真了不起啊……”
旁边的女生也发出感叹。
“不过百科上有些地方让人有点在意诶。”
片刻后,女生话锋一转。
“怎么了?”
“嘉英学姐你看啊……”
女生一边说着,一边将百科的网页往上翻动,并伸手指向其中某段文字。
“这里说,通常认为1991年的《白鹄》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幅光感派作品,可贝希学姐那时候应该还没有出生吧?”
“也许《白鹄》是其他光感派作者的作品吧……”
洛嘉英想了想,但片刻后她也意识到了一些不对劲,如果说《白鹄》是第一幅光感派作品的话,那么没有理由不标注作者的名字。
“还有这里,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的统计名单上其他流派都有好多画家,唯独光感派这一栏,只有贝希学姐孤零零一个人。”
这确实很奇怪。具洛嘉英所知,在音乐中,无论是古典、乡村、爵士。还是布鲁斯、摇滚、朋克。往往一个风格,或者说是一个流派,都有一系列的代表人物。她虽然不大了解美术,但想来有些事情在艺术领域都是互通的。在这样一份具有报告性质的,由权威机构发布的文章上,一个流派只有一个人物,甚至连流派先驱的名字都未标注,这是件相当不可思议的事情。
“总感觉……”
一旁的女生沉吟片刻。
“像是故意隐去了某些名字一样。”
暂无评论